今天(8月21日),北京,2022未來科學大獎正式揭曉了獲獎名單——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y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獲得“生命科學獎”;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獲得“物質科學獎”;香港大學 Edmund and Peggy Tse 講席教授莫毅明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按規(guī)定,每個單項獎金 675 萬元人民幣(等值 100 萬美元)。
設立于 2016 年,未來科學大獎是由科學家、企業(yè)家群體共同發(fā)起的民間科學獎項,獎金捐贈人陣容豪華。其中,“生命科學獎”捐贈人為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張磊;“物質科學獎”捐贈人為鄧鋒、吳亞軍、吳鷹、徐小平;“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為丁磊、江南春、馬化騰、王強。
所有的成功都源于近乎偏執(zhí)地堅持。未來科學大獎希望獎勵對社會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使其成為青少年的榜樣,啟蒙科學精神,喚起科學熱情,影響社會風尚。讓科學家成為時代偶像,這一幕正成為現實。
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花落3位教授,來自清華南科大港大
一年一度的未來科學大獎名單出爐。
首先,“生命科學獎”獲得者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院/清華大學生物醫(yī)學交叉研究院長聘教授李文輝博士,表彰李文輝博士發(fā)現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受體,有助于開發(fā)更有效的治療乙型和丁型肝炎的藥物。
李文輝
資料顯示,李文輝博士1971 年出生于中國甘肅,2001 年獲得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博士學位。2003 年在哈佛大學醫(yī)學院做博士后期間揭示了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病毒通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受體感染人類。
而“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楊學明,獎勵他研發(fā)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靈敏度量子態(tài)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學儀器,揭示了化學反應中的量子共振現象和幾何相位效應。
楊學明
楊學明,1962 年出生于中國浙江。1991 年獲得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學位�,F為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的科學研究和他研發(fā)的新一代分子束科學儀器為反應動力學領域進一步理解化學反應的量子特性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他的新發(fā)現將化學動力學領域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為香港大學莫毅明,獎勵他創(chuàng)立了極小有理切線簇(VMRT)理論并用以解決代數幾何領域的一系列猜想,以及對志村簇上的Ax-Schanuel猜想的證明。資料顯示,莫毅明1956 年出生于中國香港,1980 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大學 Edmund and Peggy Tse 講席教授。
莫毅明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于 2016 年,是由科學家、企業(yè)家群體共同發(fā)起的民間科學獎項。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獎金來源于 12 位公共聲譽優(yōu)良、社會貢獻突出且深度認同科學價值的行業(yè)領軍人物的捐贈。
科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會以光一般的速度影響和顛覆人類的生活。這些為全球科學發(fā)展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們,以卓越的科研成果推動人類社會和文明發(fā)展、造福全人類,并以理性的科學思想和求真求知的純粹精神激勵和啟發(fā)年輕一代不斷探索未知。
讓科學家成為這個時代的偶像
那么,為什么要設立未來科學大獎?
這要從2014年講起。作為未來論壇發(fā)起人兼秘書長,武紅當時在看預測人工智能和科技未來的《奇點臨近》一書受到啟發(fā),“‘未來’二字突然從腦海里跳脫出來。中國的未來需要什么?人們不能只關注當下賺錢啊,總要抬起頭,想一想未來10年、20年我們會往哪兒走。”
武紅只是有一個初步的想法,還沒有具體的落地方案,直到她找到金沙江創(chuàng)投董事總經理丁健。有著理工科嚴謹邏輯的丁健直接指出了問題:做這個事情,不能僅僅是一個想法,我們要立足長遠,明確組織的性質、結構,建立組織的理念,完善組織的專業(yè)性、公正性。
聽了建議后,武紅迅速開展了籌備論壇的工作。那一年夏天,紅杉全球執(zhí)行合伙人沈南鵬、真格基金創(chuàng)始人徐小平、金沙江創(chuàng)業(yè)投資董事總經理丁健、北極光創(chuàng)投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鄧鋒、軟銀愿景基金管理合伙人陳恂、馮侖等十余位企業(yè)家、投資人聚在一起商討籌建“未來論壇”相關事宜,探尋“未來”的入口在哪里?最終,創(chuàng)始理事們一致同意:一切的基礎是科學。
耗費半年時間,未來論壇創(chuàng)立大會終于在2015年1月拉開帷幕�;顒赢斎眨瑓嵌鬟_、施一公等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和科技領袖和沈南鵬、張磊、丁健、鄧鋒、方方、徐小平、虞鋒等未來論壇的創(chuàng)始理事們悉數到場。在活動結束致辭上,未來論壇創(chuàng)始理事、高瓴創(chuàng)始人張磊發(fā)起了做中國自己的科學大獎的倡導。
由此,一個由民間倡議的“科學大獎”初見雛形。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成立。作為華裔科學家、企業(yè)家群體共同發(fā)起的民間科學獎項、也是中國首個民間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有著一個終極目標:做世界公認的大獎,短期目標則是推動大中華地區(qū),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qū)做出卓越研究的科學家(不限國籍)。
“大獎瞄準的是突破性的基礎科學研究,但我們想讓‘高冷’的科學和科學家變得‘火熱’起來,讓人們感覺到科學原來是這么有趣,有溫度的事兒。”武紅曾說起了緣由。
身為未來科學大獎的捐贈人之一,沈南鵬曾坦言,這項大獎的發(fā)起者眾多,無論是捐贈人還是科學家,大多是60后、70后。在他們成長的年代,科學家才是眾人追逐的明星,科學報國是那代人心中的夢想。
這也是設置這項大獎的初衷之一:讓科學家成為偶像,成為時代的榜樣,以創(chuàng)新模式帶動更多民間資金推動中國基礎科學的研究,促進科學事業(yè)發(fā)展,以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影響中國、影響世界、影響下一代。
為了激勵更多科學家獲得更多資源和獎勵,以全身心地從事科研工作,未來科學大獎不斷完善。2019年的未來科學大獎頒獎會上,輪值主席沈南鵬承諾在延續(xù)原有的年度捐贈外,發(fā)起成立總額為一億美元的永久捐贈基金,“這些新的承諾不只是影響今天,更影響未來百年”。
對于這個永久基金,頒獎現場的楊振寧高度評價:“19世紀的末年在瑞典設立了諾貝爾獎,這是非常有遠見的事情,對整個世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有巨大的意義。未來科學大獎要變成一個永久的基金,是極有遠見的事情,將會變成偉大中國夢的一個重要成員。”
從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7位獲獎者,他們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歷屆獲獎名單中,出現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著名科學家和成功創(chuàng)業(yè)者施一公、中科院院士、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等多位備受科學家和創(chuàng)投圈關注的科學家。
現在,VC與科學家越走越近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當科技創(chuàng)新成為全民共識,VC圈也在積極擁抱科學家,開始大力支持中國基礎科學。
2021年11月,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在上海舉行。世界頂尖科學家協(xié)會(簡稱“頂科協(xié)”)宣布將設立“世界頂尖科學家協(xié)會獎”,用于表彰全球范圍內在基礎科學研究和促進科技轉化上作出開拓性貢獻的研發(fā)人員和技術先鋒。而該大獎由紅杉中國出資5億元獨家捐贈,是中國首個由單一投資機構獨家支持的國際性科學大獎。
談起捐贈這一大獎的初衷,沈南鵬曾表示這既是興趣所在,更是責任所系:全球科技進步正以加速度前進,人類比任何時候都接近發(fā)現世界的自然規(guī)律和終極法則,紅杉中國有責任、有義務加大對前沿科技和基礎科學的支持力度,鼓勵更多科研工作者共同致力于解決人類面臨的越來越多的緊迫難題,在科學領域做更多“難而正確”的事情。
無獨有偶,去年4月,正值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之際,IDG資本創(chuàng)始董事長熊曉鴿宣布,IDG資本將繼續(xù)向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進行捐贈,資金主要用于專業(yè)人才引進和學術交流。
其實早在2011年,在熊曉鴿的推動下,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同年11月,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也相繼成立了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此后十數年,IDG創(chuàng)始人及董事長麥戈文及IDG資本累計向清華、北大、北師大IDG/麥戈文腦研究院捐贈了2億人民幣。“一家從事股權投資的機構,愿意不求資金回報去支持一個專注基礎研究的研究院,十分難得。”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院長時松海感慨。
一眾投資機構為何開始不遺余力地支持基礎科學?這一問題并不難回答�;A科學研究看起來跟人們的日常生活有點遙遠,但卻是整個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的“總開關”,它也決定著一個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深度和厚度。
正如沈南鵬在2021 HICOOL全球創(chuàng)業(yè)者峰會上所說:“即便有些對前沿科技的投入產出未必會有很好的性價比,但它仍然幫助原創(chuàng)科技探索了更多可能性,也為最終更多科技成果轉化夯實了基礎,那就值得我們去做。”
過去幾年,VC圈幾乎無人不投硬科技,但是硬科技投資周期長、風險大,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這要求投資人不僅能夠洞悉前沿科技的技術原理,避免陷入“偽科學”陷阱,還要對產業(yè)有著前瞻性預判,門檻極高。因此,科技投資人沉淀到電子學、物理學等基礎科學層面去理解技術,而不是在社交平臺看幾個科普視頻、做幾個專家訪談便可以輕易建立起投資壁壘。
因此,只有足夠尊重基礎科學研究和技術轉化的投資機構,才能夠更敏銳地察覺到哪些技術能夠帶來生產力的變化,哪些技術可以推動社會變革。創(chuàng)投機構出錢,把那些隱藏在象牙塔的研究變成商業(yè)化技術,助力中國科技成果轉化。
正如國內一位創(chuàng)投大佬預判,中國的科技創(chuàng)新已進入深水區(qū),往后將會越來越多地從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轉向原發(fā)技術的創(chuàng)新�;A科學投入的提升,勢必會加快技術人才創(chuàng)業(yè)時代的到來。
當VC與科學家激情碰撞,一個屬于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創(chuàng)業(yè)時代大幕緩緩拉開。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