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雅集》上映期間,郭敬明罕見地對十五年前的抄襲案道歉了。然而,大多數對他早已心生反感的觀眾,卻并不接受這個嘴硬了十五年的人終于開始低下頭顱,反而本能地質疑他在年末最后一天選擇道歉的動機:這道歉真的是出自本心嗎,還是受到某種壓力之下的無奈之舉?
百余名編劇聯(lián)名在《晴雅集》上映前夕,發(fā)表公開信,抵制郭敬明、于正的抄襲行為;《晴雅集》的口碑從豆瓣開分后,一直穩(wěn)步地在五分左右徘徊,盡管在郭敬明執(zhí)導的電影序列中,這已經是他口碑最高的一部作品了(《小時代》四部曲在豆瓣的評分穩(wěn)定在4.8分左右,《爵跡》和《冷血狂宴》則分別只有3.8和3.9),然而《晴雅集》的票房自元旦以來,就被新崛起的《給我一朵小紅花》這樣的年度溫情爆款迅速甩在了后頭,上映十天以來總票房在4.5億元左右;比《晴雅集》提早一天上映、豆瓣口碑穩(wěn)步在8.0分的《拆彈專家2》則因其多反轉、快節(jié)奏的敘事、對現實的豐富隱喻積攢下的高口碑,票房已超8億。
在去歲12月,擱置已久的《冷血狂宴》上線騰訊視頻后,郭敬明在微博上甚至暗示如果這部系列電影續(xù)集獲得高點播的話,他甚至要下決心繼續(xù)啟動拍攝《爵跡3》。然而種種看似突然而至的轉變,早已經讓“郭敬明”這三個字距離票房市場越來越遠。也就在五六年前,郭敬明初入電影市場時傲氣十足,盡管《小時代》口碑不佳,但是中成本的投入,套拍的制作模式,讓投資人完全對其刮目相看,那時候郭敬明信仰的是受眾決定票房,而非口碑。所以他比很多導演都更加注重分析市場,分析受眾的年齡和喜好。
郭敬明以前寫過一句話:沒有人永遠年輕,但總永遠有人正年輕著。這話似乎印證著他能收割一波又一波十幾歲的觀眾,然而七年過去了,新的一代年輕人出現了,郭敬明的作品也喪失了顯著的優(yōu)勢。00后早已不是他的讀者,而90后的讀者也早已過了閱讀他的年齡,他們早已經認識到這個血淋淋的世界,并不像他在書中描述得那般夢幻。
郭敬明肯定也熟知這樣的情況,他也不是沒有努力,他努力增加曝光度,在各大綜藝節(jié)目中擔任評委,希望這個世界不要過快地遺忘了他的存在。然而,那一知半解的關于電影,關于表演的知識積累,認識的熟人不好意思拆穿,在面對爾冬升這樣的老炮導演怒懟時,便徹底原形畢露。
一個半吊子可以隨意說出“體系”“美學”“風格”之類的大詞,但若是讓他繼續(xù)往下細說這些詞到底是什么意思時,他若不想出丑,便只有乖乖閉嘴的份了。而郭敬明在面對這樣的局面時,想到的唯一應對招數便只有哭泣與示弱了,“誤解說”是他的最后一道防線,而“轉移注意力”則是他的慣常使用招數。
如今的網民在經過了眾多的羅生門事件的訓練后,早已經本能地發(fā)展處了一套防衛(wèi)系統(tǒng),看到任何一個引人同情的畫面后,都會去問問這畫面背后的動機到底是什么。所以,大家眼中的郭敬明,不再是那個引領潮流的郭敬明,而是一個努力想要追上時代的郭敬明。
他一度堅持自己的金科玉律,到頭來卻發(fā)現有一天,它竟然有一天變得徹底無效了。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