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拿快遞的時候,無意間聽到了兩位女士的對話。
女士A說,“這兩天一直去星巴克吃早餐,挺好吃。”女士B回應,“確實,有一款不錯...”
接著女士A又說,“但是我以后不會去了,雖然好吃,但是價格不適合長期吃。”女士B表示認同。
貴的食品或許確實好吃,但處于不同的條件之間,也限制了人們的消費能力,因此很多人為了能夠吃上自己想吃的“星巴克”,有時候會等到它們臨期時才能體驗到“低價高品”的滋味。
隨著Z世代逐漸頂替消費主力軍的位置,消費者越來越理性化,在一邊緊跟潮流追尋品牌商品時,又在掂量著性價比是否滿足要求,所以,一些有質量、有保障的臨期食品,也逐漸與新消費者結合,撐起來一個百億的臨期食品市場。
精打細算的消費與臨期理念碰撞
新消費時代之所以會“新”,也是為了與上一批消費者進行的區(qū)分,不像上一批消費者深謀遠慮,已經在買房、買車、買五金等高價商品上費盡心思,新消費者普遍比較年輕,沒有過高的消費能力,有的用著花唄、白條,有的連信用卡都使用透支,造成消費能力也隨之透支。
造成如此現(xiàn)象的原因,不光是這些新消費者自身收入不足以支撐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還有過早追求輕奢風,在個別消費上大手大腳,造成了日常生活只能節(jié)儉開支,再加上去年疫情黑天鵝將新消費群體的開支逼到窮途末路,只好走節(jié)儉風,同時也為臨期食品提供了更廣闊的布局空間。
說起臨期經濟并不是市場新的業(yè)務線,零售行業(yè)中臨期食品的銷售可以說一直伴隨著零售存在,但是系統(tǒng)的、正規(guī)的出現(xiàn)確實在近幾年。而臨期食品市場的不斷擴大,與消費者的環(huán)保、節(jié)儉的消費理念密切相關,也與廠商的售賣理念不謀而合。
在國內市場或許臨期食品并不能和常規(guī)市場相比,但是在國外,臨期食品卻備受追捧。與國內不同,像美國在飲食上偏向干面包和牛奶搭配,在沒有湯湯水水的干擾下這類食品更方便批量制作,但同時也會承擔售賣不完浪費的風險,本著多賣多賺的理念,臨期食品也就慢慢成為人們的日常消費,況且像臨期的面包、牛奶更加低價,讓習慣超前消費的人體會到低價高品的“舒適”。
放到國內市場,不說中國在食品上的復雜多樣,單是日漸提升的食品健康意識就成了臨期食品的“大敵”,雖然臨期食品與常規(guī)食品除了在保質期上有所區(qū)別,其他并無不同,但是人們對臨期食品不健康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就無形將臨期經濟的擴張門檻抬高。這種消費意識的差異化,也造成了國內外臨期食品理念的普及程度不同。
國內外雖然有差異,但這種差異隨著新消費者青年對臨期食品的需求增大而逐漸減小,甚至有所超越。
據(jù)天眼查APP顯示,目前國內一家臨期食品公司已經接受了四次融資,并且已經與旺旺、費列羅、漢高等200余個品牌建立尾貨合作關系,在資金+渠道的聯(lián)合裝備下,已經具備了成熟的臨期食品處理能力。
并且從電商平臺也能搜索到臨期食品的批發(fā)售賣店鋪,更多的臨期商品也讓消費者看到并且逐漸接受。這是互聯(lián)網時代比較顯著的營銷售賣方式,但臨期食品在線下也非常常見。
在一些大型商超里,比如永輝、家樂福、大潤發(fā)等,經常能看到奶制品區(qū)域打折做活動,有時候銷售人員會引薦顧客去購買某“買一送一”、“第二瓶半價”的商品,在購買這類商品時,銷售人員一般會告訴顧客,“這個牛奶還有5天就要過期了,要在這個時間范圍內喝完就可以了。”當然奶制品在家庭中屬于快速消耗品,雙方都是心知肚明的。
另外,像甜點、速食食品等等都有打折,甚至洗發(fā)水、洗衣粉都有臨期產品出現(xiàn)過,只不過我們最常見的還是臨期食品最為廣泛。但最廣泛的也是我們最擔心的,畢竟吃食入口,與健康安全息息相關。
常見不常買,“健康為1,其他為0”的偏見
對于臨期食品,從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人們問最多的就是“臨期食品能吃嗎?”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在早期,即2012年,國家工商總局發(fā)文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對即將過期的食品應向消費者做出醒目提示,并且在“食品保質期臨界”也有六種標準,臨期的1-45天為幾乎所有食品的臨期界限。在相關規(guī)定要求下,臨期食品都要做到告知消費者并且單獨出售。
雖然也有“條條框框”去約束,也有正規(guī)的渠道去營銷售賣,但消費者對臨期食品的態(tài)度也各有不同,大部分的消費者還是秉著減少危害的原則去選擇正常售賣的商品,對于臨期食品,他們會選擇視而不見,甚至囑咐身邊的人不要購買來規(guī)避對“健康”的危害。相對來說,臨期食品的生意并不好做。
目前見到最多的臨期食品銷售仍是大型商超,他們會劃分出一個臨期食品售賣區(qū)域,一些商品他們都會選擇自給自足,承擔的風險已經最小化,但一些想要加盟臨期食品店的人卻不一樣,加盟要承擔巨額加盟費,雖然好在一切渠道加盟商承擔,但售賣的風險卻不可控。
還有就是一些單獨開店的創(chuàng)業(yè)者,如果不能選擇到合適的渠道,可能就無法滿足盈利的需求,進一步增大開店風險。
就像消費者對臨期食品的看法都體現(xiàn)在“健康為1,其他為0”上,但是放到臨期經濟的創(chuàng)業(yè)者身上,消費者所認為的健康,就來自選品背后的渠道,擁有正規(guī)成熟的渠道,才能支撐臨期經濟的活躍,好特賣如是,淘寶如是,都需要渠道支撐。
另外,互聯(lián)網時代講究流量為王,臨期經濟正在與互聯(lián)網同步,所以對流量的應用就會更加繁雜多樣。
從電商領域的拼多多崛起,到整個在線教育的重新復蘇,不難發(fā)現(xiàn)獲取流量的快速捷徑,一個是補貼引流,一個是深挖需求。但是兩種方式都離不開“巨額”的營銷布局,雖然臨期經濟也是百億市場規(guī)模,但是臨期經濟利潤空間狹小,做不到與傳統(tǒng)企業(yè)相提并論的地步,所以龐大規(guī)模的營銷似乎并不適合一些小的企業(yè)。
從“人、貨、場”的層面來說,臨期經濟欠缺“人”,“貨”難以把控,“場”反而更加分散。臨期經濟占據(jù)了巨大的經營優(yōu)勢,只不過這些優(yōu)勢都還有待優(yōu)化,不僅僅是企業(yè)完善經營,還需要對“人”進行臨期文化灌輸,才能柔化臨期市場,讓更多人接受。
新消費理念下的有跡可循
百億的臨期經濟,臨期食品為什么會有底氣陳列市場,最終都可歸納到新消費者的“接受”與臨期食品的“被接受”之上。
新消費者“接受”,是指消費時代變更后新消費者的需求接受能力增高,對于臨期食品的特性也更加了解,另一方面就是上文提到了新消費青年的消費方式產生變化,提前消費促使消費透支后,對于一些便宜又高品質的臨期食品反倒成了最佳選擇。
就像購買手機,很多人對蘋果、華為都具有獨特的情懷,但是還有很多的消費者因為性價比選擇了小米手機,同樣的,在性價比上,只要我們有很強的時間觀念,臨期食品就會成為我們日常食品中性價比更高的商品。
說到底,臨期臨期,就是在范圍時間內的經濟。
與“接受”相似,臨期食品的“被接受”雖然被指向健康,但最終還是因為保質期上的時間已經接近完結,無可厚非的是,這種未到卻快到保質期的界限食品在儲存環(huán)境不變的情況下仍舊健康,但是這一段時間內臨期食品定價下調,需要整理出來單獨售賣。
因為健康,所以消費者愿意接受。也因為時間期限未脫離臨期范圍,所以才能形成這個健康臨界點的經濟體系。
另外,臨期食品與新消費者高效匹配的重要原因來自消費者的“薅羊毛”心理。據(jù)日常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人會等某些食品到臨期范圍才選擇購買,這樣就可以花更低的價格吃到心儀的食品,何樂而不為。
整體上來說,整個臨期食品也算是“薅羊毛”經濟,不僅僅是消費者薅商家,還有商家薅廠家,只不過對于廠商來說或許早就通過之前的商品賺的盆滿缽滿,這一部分的損耗也在廠家的預估之內。
從資本+制造商+代理商+終端消費者,臨期食品走的路線與傳統(tǒng)售賣方式一般無二,只不過在傳統(tǒng)食品銷售方式上更明確注了范圍時間內售賣理念,只要消費者確保在范圍時間內可以解決食品消耗,就有很大的交易機率。
總的來說,在新消費者對臨期食品的接受度逐漸提高的過程中,臨期食品也可以與正常的食品一樣進行銷售,只要做好告知、標注清楚,臨期食品也會有晉級千億市場的可能。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