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H100]
文/吳軍 硅谷投資人 騰訊原副總裁
一個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常常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至少也是行家,否則一般不會出來創(chuàng)業(yè)。這些人的優(yōu)勢非常明顯,在各自領域比他們更懂業(yè)務的人不多,然而有些時候他們會陷入自己的專長中,反而把優(yōu)勢變成劣勢。
我曾講過工程師們的問題:一錘在手,滿眼都是釘。今天,有點兒工程經驗又懂點統(tǒng)計的軟件工程師,常常把什么事情都看成是大數據的問題。本來可以用Excel表格搞定的事情,他非要寫一個腳本,這樣既浪費時間也不便于和別人交流。
有的創(chuàng)始人是產品經理出身,放著很多要他決策和審批的事情不做,每天一定要花好幾個小時試用產品,然后給工程師提產品建議,既把自己搞得很累,又讓下面的人無所適從。同樣,一些做天使投資的人,一旦發(fā)現所投資公司沒有達到預期,就自己跳進去當臨時CEO。實際上,遇到公司需要自己上的時候,說明投資已經失敗了一大半。
小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應該做什么?他們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但是從重要性來講,做好三件事情就可以了。
公司走下坡路
往往是從亂招人開始的
很多小公司創(chuàng)始人和我抱怨:“實在太忙,下面的人做事情實在不行,凡事得自己做。”我說:“你的管理方法有問題,你需要做的是找到合適的人,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們做,而不是事必躬親。”
對于一個創(chuàng)始人而言,公司就像自己的孩子,感情非常深,吃飯睡覺都會想著它。因此,創(chuàng)始人看到什么事情沒做好,哪怕是很小的細節(jié),都忍不住要跳進去干預,甚至自己動手。
有一次,我和一位創(chuàng)辦公司的朋友講:“不要做太多的細節(jié)管理,這樣你太辛苦。”他說:“難道我看到下面的人做得不對,不該管嗎?”
我和他講:“如果你看下屬做事不滿意,要么說明人沒有找好,要么說明培養(yǎng)他們的方式有問題。只要是合適的人,再假以時日培養(yǎng),最終都能夠做得比你好。”作為公司創(chuàng)始人,他需要花很多時間找到各個關鍵崗位最重要的人,一旦找到那樣的人,就相信他們的能力好了。
谷歌到2002年已經有400人規(guī)模的時候,包括創(chuàng)始人在內的幾個高管還要面試每一位人事部門已經決定錄用的員工,因為招人實在太重要了,面試占了他們1/4的時間。人招不好,不僅耽誤事情,還常常出現“請神容易送神難”的情況。
早期的員工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除非他能夠和公司一同成長,否則公司長大之后,他們的工作很難安排。讓他們當主管,又不具備相應的能力和潛力;還讓他們做非常具體的工作,他們會覺得創(chuàng)始人太薄情,甚至會糾集一些老員工對抗新來的主管。
小公司招人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對方除了能力和品性能夠勝任工作之外,還必須具有非常強的主動性。
小公司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不能等到老板安排任務才去做,這樣就無法和大公司競爭,因此每一個員工眼中都需要有事情,主動把工作做好。大公司在這方面能夠承受的風險往往要大一些,由于管理的層級相對嚴格,遇到個別不太主動的員工,只要能夠將上面安排的任務保質保量地完成,就不會出大問題。
任何一個公司招人,都需要堅持一個原則:錄用的人應該高出現有員工的平均水平,否則公司越大,人員的平均素質越低。公司走下坡路,常常就是從亂招人開始的。
管理有序的公司動力來自基層
剎車來自高層
一個管理有序的公司,動力應該來自底層,剎車應該來自高層,這樣公司既有活力又有秩序。如果引擎和剎車的作用搞反了,那就糟糕了。
很多創(chuàng)始人腦子里有一大堆要做的事情,今天這個主意,明天又換一個想法,這些主意或想法或許都不錯,但是對于要做減法的小公司來講,同時做這么多事情一定沒有什么勝算。如果創(chuàng)始人的這種想法影響到下面的員工,大家的思維進一步發(fā)散,公司就會開始失控。即使創(chuàng)始人能夠控制員工的想法不發(fā)散,下面員工完全對創(chuàng)始人言聽計從,這樣的公司也會死氣沉沉。
谷歌在發(fā)展到100人規(guī)模時,創(chuàng)始人、首席執(zhí)行官和幾個其他高管,每周要花一天時間聽下面員工介紹自己的項目。他們只負責一件事情,就是確定員工做的事情是該做的,而不至于讓公司的業(yè)務太發(fā)散。至于該怎么做,他們從來不發(fā)表建議,因為既然是精心挑選出來的員工,就相信他們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如果用一個詞概括這些高管在審核項目時的作用,就是“剎車”。
成功的公司往往只有一種基因
很多公司講到價值觀時,總是變相地教育員工對公司忠誠,用這種想法理解企業(yè)文化的作用,不僅無益,還會讓一些喜歡自由自在的員工跑掉。
每一個成功的公司都有自己獨特的做事方式,這種方式別人還不容易學,因此它們就如同公司的基因。一個公司的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chuàng)始人的基因,創(chuàng)始人喜歡什么、樹立什么樣的價值觀,公司最終就會演變成什么樣子。一個公司為大家設置的目標函數,會導致大家不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優(yōu)化自己在這個目標函數下的表現。
比如,如果一個公司認定技術最重要,產品的穩(wěn)定性最重要,久而久之,工程師就成了這個公司最有權勢的群體,工程師文化就成為公司的顯性基因。谷歌就是這樣的公司。
如果一個公司認定技術不是最重要的,用戶體驗最重要,那么在這樣的公司產品經理就能說話算數,工程師只好圍著產品經理轉。蘋果、facebook和騰訊就是這樣的公司。
如果一個創(chuàng)始人只看重銷售業(yè)績,一切以商業(yè)為先,那么這樣的公司就是一個銷售導向和結果導向的公司,無論是產品經理還是工程師,都要圍繞著銷售目標轉。阿里巴巴就是這樣的公司。
當然,阿里巴巴的人可能會不服氣,說他們也重視技術和產品體驗。是的,我沒有說它不重視,只是說這家公司最核心的價值觀是圍繞銷售的。不信你可以看看,全世界只有一家公司要在每年購物季公布自己的銷售業(yè)績,就是阿里巴巴。亞馬遜和易貝也是電商,但是從來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在美國,“剁手星期一”(Cyber Monday,有點兒像中國的“雙十一”)不僅是電商銷售額最高的公司,也是谷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全年廣告收入最高的一天。雖然我們在公司內部都好奇當天的廣告收入,但無論是美國的谷歌或facebook,還是中國的百度,對外都不宣布當天的廣告收入是多少,比上一年增加了多少。
事實上,阿里巴巴堅守一種基因并不是壞事,反而是好事。世界上任何成功的大公司,不論多大,都只有一種基因。雖然很多人習慣于“既要……又要……”的思維方式,但是這種騎墻的想法從來沒有堅定地站到某一個陣營中效果好。
無論是堅持工程師文化、產品導向還是銷售導向,都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但是如果哪家公司講自己的企業(yè)文化中包含了所有這一切,這個公司就沒有戰(zhàn)斗力,一定表現平平。
一個公司價值觀的確立或企業(yè)文化的確立,是在它成立的初期。沒有一家成功的公司,價值觀和企業(yè)文化是在5年后確立的。
當公司規(guī)模小的時候,可塑性比較好,創(chuàng)始人在這個時期要非常明確地告訴大家,我們公司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公司,并且圍繞著這個想法招聘最合適的人,找到公司合適的商業(yè)模式。
這件事情做起來并不容易,因為需要在早期讓整個公司都認可它的價值觀。在公司里,其他人在這件事情上顯然不能取代創(chuàng)始人,因此這就是創(chuàng)始人的任務。一個創(chuàng)始人如果能做好這三件事情,就已經不容易了,所以一些具體的事情應該讓下面的人做,自己不要干預太多。
當一個創(chuàng)始人能夠找到稱職的主管工程、銷售和行政的負責人,并且足夠信任他們,那么公司就步入了正軌。如果創(chuàng)始人事必躬親,不僅會把自己累死,還會把公司做死。
很多人會說,我不是創(chuàng)始人,這些建議對我有用嗎?
如果你準備到一個公司去做主管,你可以用這些標準衡量那個公司的老板是否稱職;如果你只是一個一般員工在找下一份工作,你要考慮是否認可對方的價值觀和企業(yè)文化,以及他們的管理方式。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