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tǒng)里》點燃了全網絡的情緒。外賣平臺為追求配送效率,而不斷壓縮配送時間,導致外賣騎手的工作越來越危險。隨后餓了么和美團反差極大的“公關”回應再次讓輿論導向了這兩個資本大鱷,最終前者抖機靈式的回應被網民口誅筆伐,輿論的終極矛頭也指向了外賣平臺。
當然有一些媒體經過稍加思考后,則指向了平臺背后的算法,這個算法在美團內部被稱之為超級大腦,餓了么稱其為“方舟”。無論什么名稱,平臺算法背后的目的是最快的將外賣送到用戶的手中,畢竟美團如今的日均訂單了已經突破了4000萬單,而其中80%的訂單都集中于用餐的高峰時段,極強的波峰波谷屬性讓外賣平臺效率與成本之間的矛盾成為了所有配送產業(yè)中最為突出的。因此才形成如此大的網絡共鳴。
但其實除了我們熟知的外賣騎手,其實在互聯(lián)網當道的當下,我們中大多人都困在系統(tǒng)里,有些是主動的選擇,有些是無感的認知,更有甚者是被迫的接受。
“算法”當道
算法既不是外賣平臺的專屬,也不是外賣平臺。我們所認為的那些生活的便利,幾乎在背后都有算法的支撐,網約車滴滴,在我們下完訂單后,平臺通過后臺算法,給用戶匹配一輛車,這個過程并不是用戶想象的隨機分配。滴滴每天幾千萬筆的訂單均是如此,如果沒有算法的支撐,滴滴還有今天的市場地位嗎?
舉例滴滴是因為它在當下模式來說,是和外賣算法最近的一種算法模式了,雖然沒有日復一日的用餐波峰和波谷,但滴滴同樣也會出現(xiàn)下雨等預料之外的情況讓你再下訂單時前面排隊上百人的境況,難道這些因素真的不可控嗎?其實滴滴仍然通過在自己算法中加入更多的變量,讓其大量的不可控變得可控。滴滴的這種驅動是我們主動選擇,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這個算法技術瞬間失靈,我們還適應嗎?難道這不就是說明我們同樣困在算法系統(tǒng)里嗎?
字節(jié)跳動的第一款成功產品——今日頭條,其成功最大功勞要歸功于算法推薦,這就是被困在無感算法中最為典型的一個代表,用戶每次的點擊都將直接或者間接的決定之后一次刷新頁面所推送的內容,有了這樣的機制,用戶可以不用搜索,然后就能獲取到自己所有關心并想要看到的內容,如此反復后,在一個平臺上,圍繞著該用戶的所有內容幾乎都是用戶自己希望看到的內容。如今熱門的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幾乎都是如此。“知心大姐姐”式的產品推送幾乎成了產品發(fā)展壯大的不二法寶。難道平臺上每個用戶不同樣是困在系統(tǒng)里嗎?
拼多多是許多人想擺脫但一直擺脫不了的魔咒,我身邊出現(xiàn)過大量的朋友都曾自豪的說,自己從來都不再拼多多的買東西,但每次一個問題我就讓他們的優(yōu)越感瞬間消失了,那你是拼多多的用戶嗎?你之前有沒有“砍一刀”呢?對于這兩個問題,幾乎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我們雖然不在拼多多購買產品,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拼多多始終在我們周圍不遠處,大姨發(fā)過來一個砍價的鏈家讓我們又不得不下載安裝并注冊去砍一刀。我們很反感這樣突然的拼多多式問候,但我們似乎又無能為力,支撐拼多多游走于我們周圍的不正是背后算法的支持嗎?
因此,如今算法已經深深的扎根在我們生活的日常了,無論是增加8分鐘,還是5分鐘,都不能徹底的解決外賣騎手所面臨的安全問題,算法就是外賣平臺、商家、用戶、外賣騎手這個復雜的四方關系鏈上的加速器,簡單的規(guī)則不可能能遏制發(fā)展的方向,現(xiàn)在需要的一套全新的衡量邏輯來評價,當然也不是說其中某一方有絕對性的錯誤。技術是否中立,這個問題需要一個徹底性的答案。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