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自公眾號:讀懂財經(jīng)(ID:dudongcj)作者: 讀懂君
誰是這兩年最牛的啤酒股?
不是規(guī)模最大的華潤啤酒(HK:00291),也不是高端化占得先機的青島啤酒(SH:600600),更不是掉隊的老大哥燕京(SZ:000729),而是偏居西南一隅的重慶啤酒(SH:600132)。
2018年至今,其股價漲幅高達487%,明顯吊打156%的青島、151%的華潤、27%的燕京。
但別看現(xiàn)在風光,當年的重啤,卻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2011年冬天,重啤講了13年的乙肝疫苗故事走到了終點,股價從高位跌落,連吃了9個跌停,區(qū)間最大跌幅一度達75%。
在第6個跌停的晚上,一位痛心疾首的股民在股吧發(fā)了一個帖子“今天回到家,煮了點面吃,一邊吃面一邊哭,淚水滴落在碗里,沒有開燈。”
自此之后,“關燈吃面”成了A股的經(jīng)典橋段。老韭菜拿它當安慰劑,新韭菜拿它當壯行酒。
從“關燈吃面”到吊打巨頭,重啤“重生”的背后,是嘉士伯的加持。
2013年拿下重啤控制權后,嘉士伯一方面打出了聚焦主業(yè)、聚焦優(yōu)勢區(qū)域、聚焦高端產(chǎn)品的組合拳,通過大舉改革,解決“眼前的茍且”;另一方面,還承諾用4-7年的時間(2017-2020年間),向重啤注入其持有的其他啤酒資產(chǎn),給出了一個預期更高的“詩和遠方”。
改革的效果無疑是顯著的�?v向來看,2014年至今,重啤的費用率逐年下降,盈利能力逐年提升;橫向來看,無論是凈利率、產(chǎn)品噸價,還是人均創(chuàng)收、人均創(chuàng)利,重啤都處于行業(yè)領先水平。可以說,是典型的“小而美”。
資產(chǎn)注入一事,近日也已壓線落地。重組完成后的新重啤,將在原有基礎上,新增烏蘇、大理、西夏等地方強勢品牌,營收也將躍升至100億以上,真正坐穩(wěn)“西南王”的位子。
但2.0版本的重啤,也將面臨2.0版本的難題。相比“小而美”,全國化無疑是更大的挑戰(zhàn)。
當年“關燈吃面”,如今吊打巨頭
2009年12月1日,重啤的接待室里,擠滿了前來調(diào)研的機構(gòu)研究員。
但奇怪的是,這些研究員大多都是研究醫(yī)藥行業(yè)的。為何一個做啤酒的公司,吸引的都是醫(yī)藥行業(yè)研究員,而不是食品飲料行業(yè)研究員?
故事還要從20多年前說起。
1998年,我國啤酒行業(yè)正處于變革前夜。國產(chǎn)三巨頭青島、燕京、華潤,外資巨頭百威、嘉士伯等,都正摩拳擦掌,準備開啟新一輪的跑馬圈地。
但大概是覺得啤酒主業(yè)實在苦哈哈,剛剛上市融資了2個多億的重啤,卻悄摸摸搞起了副業(yè)。
當年10月,重啤斥資1400多萬,拿下了佳辰生物52%的股權,此后又通過數(shù)次增資,將持股比例提升至90%以上。重啤看中的,是后者正在研發(fā)的“治療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項目。
這筆投資,起初并未引發(fā)市場過多關注。直到2009年,重啤于1月份發(fā)布了一則該項目研究進展的公告,稱Ⅱ期臨床試驗即將啟動。
2月份,剛剛轉(zhuǎn)戰(zhàn)券商不久、醫(yī)學碩士出身且實業(yè)背景豐富的廖萬國,發(fā)表了一篇重啤的重磅調(diào)研報告,稱“治療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是歷史性突破,產(chǎn)品極有可能3年后上市,上市后10年內(nèi),至少可以產(chǎn)生500億銷售收入和200億凈利潤。
而當時,重啤的營收剛剛突破20億,凈利潤尚不足2億。這張巨餅,毫無疑問點燃了市場的熱情。
從2010年6月份開始,重啤更是每月發(fā)布公告,披露項目研究進展。雖并未有實際突破,但這一則則的公告,仍然像一針針的興奮劑,直接將其股價推向高潮。
截至2011年11月25日,重啤的股價最高漲到了71.1元(前復權),市值最高達到了344億,較2009年年初,漲幅高達5倍多。
但故事也就此講到了盡頭。幾天后,隨著Ⅱ期臨床試驗揭盲結(jié)果的公布,其研發(fā)了13年的乙肝疫苗基本宣告無效。重啤的股價開始一瀉千里,這才有了上文“關燈吃面”的故事。
可誰又能想到,當年“關燈吃面”的重啤,這幾年卻迎來了“重生”。
2013年,趁著重啤“人人喊打”之際,對我國啤酒市場圖謀已久的嘉士伯進一步增持,一舉拿下了重啤60%的股權。
在嘉士伯的加持下,重啤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至今,其股價漲幅更是高達487%,明顯吊打156%的青島、151%的華潤、27%的燕京。其最新市值也來到了553億,遠超當年的峰值。
重啤何以“重生”?
從“關燈吃面”到吊打巨頭,嘉士伯究竟對重啤做了什么?
概括來說就兩個字:聚焦。一是聚焦主業(yè);二是聚焦優(yōu)勢區(qū)域;三是聚焦高端產(chǎn)品。
首先是管理層換血,明確啤酒主業(yè)。嘉士伯是全球第三大啤酒集團,市占率7%左右,在中國也已布局多年,既有生產(chǎn)技術,也有銷售、管理經(jīng)驗。其控股重啤后,派駐了多名高管,甩賣了佳辰生物,明確了啤酒主業(yè)。
更重要的是,戰(zhàn)略性收縮,聚焦優(yōu)勢市場。2015-2018年,重啤先后關停或轉(zhuǎn)讓了柳州、九華山、大梁山等10家工廠,縮減了大量落后產(chǎn)能,戰(zhàn)略性退出廣西、安徽、浙江等弱勢區(qū)域,僅聚焦重慶、四川、湖南三大強勢區(qū)域。
實際上,“以退為進”也是近年來巨頭們普遍采取的策略。由于人口老齡化,啤酒主力消費人群(20-49歲)減少,自2014年起,我國啤酒行業(yè)正式從增長期轉(zhuǎn)為衰退期。在后跑馬圈地時代,戰(zhàn)略性收縮,從要規(guī)模轉(zhuǎn)向要利潤,成了巨頭們共同的訴求。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重啤,華潤也相繼關停了近30家工廠,百威英博和青島也各有動作。但重啤是反應最快且力度最大的那一個。
此外,嘉士伯還為重啤帶來了“嘉士伯”、“樂堡”、“凱旋1664”等高端產(chǎn)品,這讓重啤形成了本地強勢品牌+國際高端品牌的矩陣,產(chǎn)品結(jié)構(gòu)不斷升級。
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成效顯著。
縱向來看,2014-2019年,雖然重啤營收始終維持在30億出頭,變動不大,但其凈利潤卻從0.73億大幅增長至6.57億(2015年虧損,是因為關廠裁員,導致資產(chǎn)減值及員工安置費用計提較多);凈利率也從-0.99%大幅提升至20.34%。
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的背后,是費用率的顯著下降。同期,其管理費用率從14.52%降至4.52%,下降了10個百分點,財務費用率從2.19%降至0.26%,下降了近2個百分點。資產(chǎn)減值損失占營收的比重,也從2017年起恢復至正常水平。
橫向來看,雖然規(guī)模上重啤仍是小弟,但其他各大指標,幾乎都處于行業(yè)領跑位置。
比如,反映盈利能力的凈利率方面,2019年,青島、華潤、燕京分別為6.89%、3.88%、2.3%,均顯著低于重啤;
反映產(chǎn)品結(jié)構(gòu)的噸價方面,2019年,青島為3431元,華潤為2903元,燕京為2817元,重啤為3719元,雖仍低于百威亞太的5600元(2018年),但也明顯高于國產(chǎn)三巨頭。
而如果看反映管理能力的人均績效,那更是天壤之別。2019年,重啤的人均創(chuàng)收和人均創(chuàng)利分別高達141.41萬、25.93萬,是青島的1.93倍、5.35倍,燕京3.72倍、34.12倍。
可以說,在嘉士伯的改造下,重啤的盈利能力、經(jīng)營效率都得到大幅提高,成了典型的“小而美”,一躍成為這兩年最牛的啤酒股。
“小而美”容易,全國化很難
除了顯著的改革成效,支撐重啤股價不斷走強的另一個關鍵因子,是資產(chǎn)注入預期。
2013年,嘉士伯控股重啤時,曾承諾用4-7年的時間(2017-2020年間),將其持有的其他國內(nèi)啤酒資產(chǎn)整體注入重啤,將重啤打造成其在國內(nèi)唯一的啤酒業(yè)務運作平臺,以此來解決同業(yè)競爭問題。
目前,此事項已壓線落地。重組方案分三步走:第一步,重啤向嘉士伯購買重慶嘉釀48.58%的股權;第二步,重啤以其持有的啤酒資產(chǎn)、嘉士伯以其持有的A包啤酒資產(chǎn),分別認購一定比例的重慶嘉釀新增注冊資本,完成后,重啤持有重慶嘉釀的股權將提升至51.42%;第三步,重慶嘉釀向嘉士伯購買其持有的B包啤酒資產(chǎn)。
此外,嘉士伯對其持有的 48.58%重慶嘉釀和擬注入資產(chǎn)也作了業(yè)績承諾。
重組完成后,重啤旗下品牌除了原有的3+2(3個國際品牌嘉士伯、樂堡、凱旋1664,2個本土品牌重慶、山城),將新增烏蘇、大理、西夏等地方強勢品牌,市場也將在重慶、四川、湖南的基礎上,新增新疆、云南、寧夏等強勢區(qū)域。
規(guī)模方面,以2019年為例,營收將從35.82億增至102.12億,凈利潤將從6.57億增至7.92億。雖仍不及青島、華潤,但將達到與燕京抗衡的水平。
不過,2.0版本的重啤,也將面臨2.0版本的問題。
對嘉士伯來說,中國是其重要戰(zhàn)場,占其亞洲營收的半壁江山;對重啤來說,前期的戰(zhàn)略收縮,也只是“緩兵之計”。如今二者形成合力,真正坐穩(wěn)“西南王”的新重啤,或?qū)⒃俅伍_啟全國化擴張。但這顯然并不容易。
一來,老重啤連家門口的敵人都打不過。老重啤的基地市場,實際上也就只有重慶一個,在重慶市場,其市占率超80%。
但是,即便在家門口的四川市場,其市占率也尚且不足10%,而遠道而來的華潤,已經(jīng)拿下了65%的市場;在百花齊放的湖南市場,重啤的市占率,更是處于5巨頭的末尾。
二來,嘉士伯此前也并未在全國化方面真正證明過自己。我國啤酒市場雖已形成5巨頭各自割據(jù)的格局,但截至2018年,市占率23.2%的華潤、16.4%的青島、16.2%的百威英博,無疑處于第一梯隊,市占率8.5%的燕京、6.1%的嘉士伯則處于第二梯隊。區(qū)域上,嘉士伯也僅僅是在西部盤踞,在中部和東部鮮有作為。
重組確實能讓重啤的規(guī)模上一個臺階,也帶動其股價向上,但整合后的新重啤加上嘉士伯,面對其余巨頭的競爭,在全國化方面依然談不上什么優(yōu)勢。
此外,一旦重啟擴張,則意味著新重啤將走上與老重啤截然相反的路徑。在“省錢”方面,嘉士伯已經(jīng)證明了自己是一把好手,但在“花錢”方面,嘉士伯有幾成功力?顯然還有待驗證。
對于新重啤來說,如何成為真巨頭,無疑是比“小而美”更大的挑戰(zhàn)。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