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流量成本”成大勢所趨
深讀商業(yè)(shendushye)原創(chuàng)
作者 | 耿秋瑜
編輯 | 劉滿心
“之前加購的衣服沒付款,隔一個月一看又漲價了。明明這年頭大家手里都沒什么錢,商家還一直漲價,是不是想錢想瘋了?”最近,消費者顧女士在某公眾平臺發(fā)帖吐槽,引起網友們的廣泛共鳴。
但對商家來說,也十分冤枉,有苦說不出:一方面,從成本上看,原材料的價格也在水漲船高,比如,前不久“羽絨服漲價和豬肉價格有關”的熱搜,就讓外界看到了“豬肉價格處于低位-消費者更愿意買豬肉-禽類需求下降、鵝鴨出欄量降低-絨少-羽絨服漲價”的隱秘成本鏈。
另一方面,消費者不知道的是,流量成本也占據(jù)商家支出的大頭,逐漸成為商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前不久,頭部女裝品牌羅拉密碼閉店離場,其創(chuàng)始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昂貴的流量成本是閉店的關鍵原因——“流量成本翻了有10倍吧”。
撐不下去的商家退出戰(zhàn)場,還在苦苦硬撐的商家則采取了漲價等手段,把高昂的流量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導致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需要支付更高的價格,盡管商家叫苦連天,但消費者同樣無法從中獲益,反而要承擔更高的購物成本。
那么,有沒有辦法讓商家、消費者“兩頭滿意”?解法只有一個——從流量分配機制入手,多方配合,將流量成本卷下來。
一、當商家開始“下注”買流量:賭注越來越高,贏面越來越小
“大家可能有個刻板印象,以為流量只是錦上添花的東西,買流量的成本只占整體成本很小一環(huán),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電商領域,流量甚至意味著一切,尤其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平臺自然流都少得可憐,商品想被人看到,就只能花錢買量。”羽絨服商家章棟如是說。
章棟說,行業(yè)有一個計算公式,實際收益 = GMV - 成本 ,也就是 “流量*轉化率 * 客單價 * 購買頻率”減去“生產成本 + 營銷成本 + 物流成本”。電商生態(tài)中,流量是銷售的起點,代表了潛在顧客的數(shù)量,是商戶觸達市場、展示商品的“萬里長征第一步”,沒有打好足夠的流量地基,其他因素如轉化率、客單價等都將失去作用的基礎。
然而,隨著電商平臺競爭日趨激烈、電商市場的日益成熟,流量戰(zhàn)爭也進入白熱化階段,商家為了獲取更多的流量,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廣告投放、SEO優(yōu)化、社交媒體推廣等,這直接導致流量獲取成本逐年上升,對此,章棟深有感慨:
“十年前,剛做電商的時候,那真是一個黃金時代,只要有好的產品,根本不缺自來水流量,或者發(fā)發(fā)帖子,就能引來不少關注。即使需要買量,也相對便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流量逐漸成為稀缺資源。”
物以稀為貴,當流量變得稀缺時,“價高者得”就成了關鍵指標。當下,電商平臺對商家的流量分配往往采取競價排名、付費推廣等方式,這些都需要商家額外支付費用,進一步推高了流量成本,直接壓縮了商戶的利潤空間。
“現(xiàn)在,為了維持店鋪的曝光率,我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投放,甚至能占到總成本60左右。什么競價排名、直通車等等,價格一路飆升,讓我這個老商家都感到力不從心。有時候,即使我投入了大量的廣告費用,得到的流量卻遠遠不如預期,轉化率更是讓人頭疼。這就像是在賭博,賭注越來越高,但贏面卻越來越小。”章棟嘆道。
章棟還說,不只是他們這種中等體量、“不顯山不露水”的商家有所感觸,很多大主播的嗅覺更為敏銳,早在兩三年前就開始覺得“不對味了”:辛巴曾在2021年618自爆,入駐某內容平臺時,曾花費20多億購買8600萬粉絲,但只要自己不花錢,直播間便只有100多萬人觀看,旗下3000萬粉絲級別的主播,也只有20多萬人觀看。
對此,辛巴在直播中情緒甚至有些失控:
“我花的兩三千萬元去哪了?為什么我給徒弟點關注,你還要我錢?”
三年過去了,勢頭有增無減。今年11月,華創(chuàng)證券份研報顯示,由于流量競爭嚴重,電商商家普遍出現(xiàn)銷售費用率提升、毛利率下降的情況,大多數(shù)線上滲透率較高的品牌毛利率下滑明顯,運動服裝、零食、鞋帽等領域外,個護小家電、廚房電器、家紡、生活用紙等領域的品牌2024年第三季度增收不增利情況也在加劇。
物極必反。如今,“如何降低流量成本,給商家減負,也讓消費者獲利”已成電商行業(yè)必須思考的命題。
二、“開卷流量成本”成大勢所趨:平臺開始尋找“自然流秘籍”
政策也佐證了這一趨勢。近期,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對外公布《關于引導網絡交易平臺發(fā)揮流量積極作用扶持中小微經營主體發(fā)展的意見》,進一步激發(fā)廣大中小微經營主體發(fā)展的內生動力和創(chuàng)新活力。
《意見》提出,要合理配置流量資源,鼓勵平臺根據(jù)自身運營情況,進一步優(yōu)化算法,合理配置流量資源,幫助經營主體提升品牌和產品知曉度,拓展市場。
這正說出了一眾商家的心聲,引起了行業(yè)的廣泛討論。那么,如何給商家減負?
很多平臺從“降低入駐成本”下手,如下調保證金、減免技術服務費等等。然而,這些優(yōu)惠更像是隔靴搔癢,沒有觸及到“流量”這一要害。這并不能怪平臺,事實上,平臺本身也有心無力:
一方面,電商進入存量時代,大盤蛋糕本身即在不斷“縮水”。艾瑞咨詢發(fā)布的《2024年中國電商市場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電商市場整體進入存量市場主導的發(fā)展階段,以“618”大促為例,2022年到2024年的銷售額分別為6959億元、7987億元和7428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20.3%、14.8%和-7.0%。
另一方面,對部分自有流量缺失的電商平臺來說,已經形成了依賴大規(guī)模的外部采買的“輸血機制”。這種外部采買流量,再包裝成商業(yè)化產品高價倒賣給商家的模式,必然導致電商行業(yè)流量成本居高不下。數(shù)據(jù)也證實了這一點:
《2023中國互聯(lián)網廣告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2023年,主流電商平臺花費了超過3000億元的營銷費用。與此同時,國內電商廣告占據(jù)了2023年互聯(lián)網廣告收入的40%左右。
而當流量成本成為亟需解決的時代議題時,在這一領域做得好的“優(yōu)等生”也就了引起行業(yè)注意——天風證券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各電商平臺獲客成本中拼多多最低,僅為506元,阿里巴巴為1397元,京東為3569元。
為什么拼多多獲客成本這么低?商家的視角或許更為清晰。章棟介紹道,在當前電商行業(yè)的局面下,有且只有拼多多存在機制簡單、無成本、“量大管飽”的自然流量,對工廠型商家和中小商家最為有利:
“拼多多分配流量的機制很簡單,只要你的產品足夠有性價比,就能拿到自然流量。我們商家群里也經常交流,比如爆款競價,像我們自己有工廠,產品本身就有價格優(yōu)勢,同樣充絨量、質量的羽絨服,賣得本來就比那些知名大牌更便宜一些,然后平臺就會自動給我們流量,相當于我們把買流量的錢直接讓利給消費者,消費者高興,又進一步變成了平臺的自來水。”
這正道出了拼多多的“自然流秘籍”:答案很簡單,兩點之間直線最近,只有讓消費者真正獲利,才能盤活自然流量蓄水池。
三、兩點之間直線最近:流量平權、讓消費者獲利是“最優(yōu)路線”
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事實上,平臺想獲取自然流量,首先要想明白一個問題:什么是自然流量,自然流量的源頭又在哪里?
顧名思義,自然流即用戶自發(fā)被吸引而來,訪問網站或應用所產生的流量。那么,什么對消費者來說最有吸引力?無非是“物美價廉”。正如《2024年國內消費品第三季度品類消費與用戶情緒數(shù)據(jù)監(jiān)測報告》顯示,當前消費市場呈現(xiàn)出理性與個性化并存的趨勢。消費者在追求品質的同時,更加注重性價比與理性消費。
換句話說,你營銷出花來也沒有,性價比不夠,消費者也不會為之買單。
正因如此,平臺“買量”再“賣量”給商家的方式,不僅給商家、消費者增加了無形成本,而且從結果上看,強扭的瓜也不甜,鋪天蓋地、無孔不入的營銷廣告和自動跳轉不僅沒有帶來高轉化率,反而可能招致消費者反感。網上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就反應了這一趨勢:
“我不敢開門,我怕一開門就跳轉到購物網站了,我也不敢打開冰箱,我怕我打開冰箱也讓我跳轉到購物網站里,親愛的展博,當你看到上面的文字時,我已經可能自動跳轉到購物網站了,這是我手機最靈敏的時刻!”
正是在此趨勢下,拼多多“多一些真誠,少一些套路”,直接、簡單、“有性價比者得流量”的分配機制,才在當下獲得了廣泛青睞,也為行業(yè)降低流量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
這也悄然成為未來流量分發(fā)的整體走向:流量平權將成為關鍵詞,在分發(fā)上,平臺應在反思中調整競價策略,以性價比為導向重新分配流量,為商家盡可能提供公平的流量機會;在獲取流量上,不僅僅依賴外部采買流量來盈利,而是以物美價廉的商品吸引更多自然流量,降低商家的流量成本,也為消費者帶來切實的實惠。
一言以蔽之,讓消費者獲利,既是把商家流量成果卷下來的“果”,也是平臺擁有更多自然流量的“因”——兩點之間直線最近,只有真正讓消費者獲利,才能盤活自然流量的源頭活水。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