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科技10月31日訊 (記者 劉壯石)隨著小鹿單車的暫停運營,共享電單車再一次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共享單車市場如火如荼,與之僅有一字之差的共享電單車卻仿佛進入寒冬:政策設限、資本冷落、企業(yè)倒閉,一時間共享電單車行業(yè)看似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但實際上,作為風向標的蘋果應用商店APP Store里,共享單車前六名中電單車已經占有兩個名額,并都還處于上升趨勢,顯示共享電單車的勢頭并沒有減弱。業(yè)內人士表示,一些共享單車領域的領軍企業(yè)正在“出手”電單車市場,來年開春后電單車市場可能會有一場惡戰(zhàn),2018年將會成為共享電單車元年。
“技術+激勵”治理亂停亂放
一年多前,共享單車接過網約車的風口接力棒,行業(yè)內興起“燒錢”廝殺的潮流,與當年網約車的資本拼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瘋狂生長一段時間之后,共享單車亂停亂放現(xiàn)象,已然成為人們詬病的話題之一。雖然很多城市已經推出共享單車電子圍欄,但由于GPS定位精度問題,效果差強人意。隨著電單車批量投放市場,市場有擔心亂停亂放問題會再次重演。
近期,中國網科技記者親自體驗了市場上的電單車,結果發(fā)現(xiàn)實際情況與很多人的預期并不一致。
記者在體驗某電單車時發(fā)現(xiàn),當電單車位于小區(qū)、公園等禁停區(qū)時,騎行者無法結束用車,需將車輛使出該區(qū)域后,方能結束騎行。在這一點上,相比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對于停車規(guī)范,做了更為嚴謹?shù)南拗埔?guī)定。
除設置禁停區(qū)外,該電單車還設立了斷電區(qū)。當車輛駛入該區(qū)域后,不僅無法結束訂單,還會出現(xiàn)斷電的情況。同時,該企業(yè)一并設立了半價停車區(qū)。如此一來,不僅做到了引導激勵用戶規(guī)范停車,還解決了平臺運維管理難題。
自動執(zhí)法開“罰單”填補違章管理空白
道路逆行、路口亂竄是人們對于電動自行車所痛恨的焦點,而受多方因素影響電動車交通違法的管理一直也未能呈現(xiàn)“看得見”的進步。有趣的是,共享電單車為此建立了違章查處功能。由于在體驗騎行中違章逆行,記者在結束行程后收到了一份違章單。違章單內清晰的顯示了騎行記錄以及具體的違章道路。
中國網科技記者針對違章單致電了某電單車客服,對方表示,違章記錄暫時僅用于引導用戶規(guī)范騎行、以及用戶信用分的建設,不會扣除違章費。
中國網科技記者在該APP中看到“信用分說明”中解釋了更多具體減分項,每位用戶默認100信用分為起始分數(shù)。當信用分低于80分時,用車單價會根據信用分進行調整。
車速受控 智慧化管理給用戶安全“上鎖”
在人們普遍印象里的電動自行車都是速度飛快,所以一提到它就不禁聯(lián)想到“速度快”、“不安全”等標簽。與之對應,記者體驗共享電單車的另一個發(fā)現(xiàn)是車速受控。
騎行時,記者將速度轉至最大后發(fā)現(xiàn)該車輛最高時速約為15千米/小時,無法做到像路上私家電動自行車一般“起飛”。這一時速跟普通自行車的時速相比,其實相差并不大,“不安全”似乎也無從談起。
產品方面,根據目前電動車市場的價格估算,一輛共享電單車的成本價約為2000元上下,對比成本僅百元的單車,高額的成本或能更好的促使企業(yè)采用智慧化管理,而不是任其隨意野蠻生長。
此外,由于電單車的特殊性,企業(yè)在運維方面也是需要下一定功夫的。為保證車輛可以正常被使用,企業(yè)需要安排人員為車輛更換電池,在這個過程中,調度以及車況的檢查也可以隨之完成。那么相比共享單車看,電單車似乎更容易得到工作人員的“照顧”。
省時省力 鋰電池車走環(huán)�;�
在北京,上班族工作日平均出行半徑為9.3公里,通勤時間成本居北上廣深四城之首。作為地鐵和出租車等公交出行的補充,自行車雖然方便,但長時間騎行會帶來疲勞感。同樣作為接駁交通工具,電單車則可以消除這方面的顧慮,節(jié)省騎行者的時間和體力。
隨著鋰電池的發(fā)展,電單車此前早已被貼上了舒適便攜、高效環(huán)保的標簽,可以說電動車已走上輕量化、環(huán)�;�、智能化的道路。據工信部數(shù)據顯示,2016年1-12月,我國自行車制造業(yè)主要產品中,兩輪腳踏自行車累計完成產量5303.3萬輛,累計同比下降5%;電動自行車累計完成產量3215萬輛,累計同比增長4.4%。由此可見,使用鋰電池的共享電單車正在逐步為市場所接受。
據悉,目前北京地區(qū)主要有3家共享電單車,分別為芒果電單車、小蜜單車、7號電單車,所有共享電單車平臺使用押金均為299元。一位共享電單車的使用者在接受中國網科技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從6月份開始使用共享電單車,“如果有可能我會選擇電動車,畢竟更省時省力。”在當前政策背景下,在被問及是否會選擇退還押金時,該受訪者坦言,在不出現(xiàn)企業(yè)倒閉的情況下,暫不會停止使用。
認知偏差:主要出行場景在3公里內
在共享單車橫空出世以后,解決了市民出行公交接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中國網科技記者查閱的一組數(shù)據發(fā)現(xiàn),近60%用戶使用共享電單車的出行場景集中在3公里以內。也就是說,共享電單車的準確定位與共享單車類似,同屬于“解決出行最后一公里”的范疇,與很多用戶的認知存在偏差。
或出于多方考量,不同地區(qū)政策對于共享電單車行業(yè)的發(fā)展意見,也并非是采取一刀切的形式。部分地區(qū)政策的“不鼓勵”也意味著,針對“不鼓勵”的原因共享電單車行業(yè)存有創(chuàng)新與完善的空間。
有共享出行的專家在接受中國網科技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此背景下,共享電單車企業(yè)若能在解決用戶需求的同時幫助政府解決社會管理問題,完全有機會生存壯大。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