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傳謠網站被告了。
日前,騰訊起訴千尋生活網并索賠500萬,原因是該網站發(fā)布了多篇針對騰訊公司的不實文章。雖然案件尚未判決,但從目前法院裁定被告網站立即刪除7篇文章的動作看,網站在事實層面漏洞很大,官司贏面很小。
若用500萬為自己的失實報道埋單,這學費著實有點貴了,貴到所有網絡媒體從業(yè)者都值得來蹭這一課。
這幾年網絡媒體呈爆炸增長之勢,人人都可擁有自己的發(fā)聲平臺,共享獲得海量傳播的機會。這一方面這極大地激發(fā)了內容創(chuàng)作者的熱情,讓不同意見得以互相激蕩,另一方面也讓流量投機者看到了歪門,成為一把雙刃劍。
百度可以說對這把劍的雙刃都分別有深刻體會。不論自媒體還是機構媒體,對百度醫(yī)療廣告、虛假信息的頑疾長期窮追猛打,迫使百度不得不做出一定改良。這是自由傳播捍衛(wèi)公共利益的經典案例。
百度也同時“享受”了自由傳播被濫用的壞處。2017年先是有自媒體發(fā)布“百度一下,你就完了”話題文章,被百度起訴賠償500萬。僅過一個月,又有自媒體虛構百度命令員工侮辱地震災民、向兒童傳播色情信息的信息,被百度起訴索賠合計2000萬。
說到此處,阿里巴巴、網易等互聯(lián)網巨頭的員工或許心有戚戚。
而那些引發(fā)法律糾紛的報道,大抵都有如下特點:標題上怎么驚悚怎么來,內容上主觀臆斷、捕風捉影、事實嫁接,語不驚人不罷休。
這次騰訊索賠,新華社報道披露的信息是,涉案文章多以“騰訊抹黑”、“騰訊是幕后黑手”等作為標題和內容,大量歪曲了事實,和此前的索賠案由并無二致。
如今網絡新聞的泥沙俱下,新聞系老教授見了恐怕要拍案而起。從專業(yè)上講,一篇客觀報道的模樣應該是這樣的:事實經過核查和多方求證,采用中性詞描述事實,把意見和事實分開,正反雙方平衡發(fā)言。
上述要求對于非專業(yè)媒體可能過于嚴苛,但即使退一萬步,有一條底線也是必須堅守的:不說假話。以這次被騰訊索賠的網站表現(xiàn)來看,它是做了站不住腳的報道。這是千尋生活網這一課的第一個重點。
另一個值得探討的重點是,幾個失實報道為什么值500萬?
這就關乎商譽的價值了。所謂商譽,用俗話說可以理解為公眾對企業(yè)的好感度,對企業(yè)未來經營能力的預期,傷害這種好感和預期,損失可能難以估算。
目前中國互聯(lián)網行業(yè)市值超過1000億的企業(yè)至少有8家,其中騰訊、阿里兩大巨頭市值甚至超過3萬億。如果因為商譽受損,造成哪怕是萬分之一的浮動,那也是分分鐘千萬級別的慘案。
商業(yè)公司對商譽和品牌價值的珍惜,一定是捧在手心不容閃失的,訴諸幾百萬賠償也就不難理解。這屬于市場邏輯。
不過,企業(yè)的一舉一動可能關乎行業(yè)生態(tài)又涉及廣大消費者利益,接受媒體和公眾的監(jiān)督和批評義不容辭。而愿意接受外界監(jiān)督符合一般人對好企業(yè)的期待,因此起訴媒體很有可能造成以大欺小,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印象,反而自傷形象。
但這些年這么多大公司最后仍然決定起訴不實報道的媒體,說明不實報道造成的風險已經超過沉默是金的風險。
正所謂身正不怕影斜,維持網絡媒體和企業(yè)之間的良性關系,最重要的是敬畏事實、互相尊重,在這一點上誰越界誰吃虧。
所以,網民評論一件事,可以調侃“是要直接罵還是按程序罵”?如果以媒體自居的話,抱歉,請按程序罵。程序一,以事實為基礎,否則執(zhí)行程序二;程序二:看一下賬上還有多少錢。
鏈接:http://www.cctime.com/html/2018-5-4/1380571.htm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