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H001]
固態(tài)硬盤當中閃存負責存儲數據,主控負責與電腦主機進行直接溝通。在大家的印象中,主控像是負責指揮的將軍,而閃存是具體執(zhí)行任務的士兵。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閃存其實并不簡單,在它之內同樣有復雜的控制電路存在。下圖為東芝TR200固態(tài)硬盤拆解,由1顆主控與8顆閃存顆粒組成。
主控在實現基本的數據讀寫功能之外,還需要處理不同閃存單元之間的磨損均衡、垃圾回收,使得整個固態(tài)硬盤能否發(fā)揮出更佳的性能與壽命。下圖為東芝TR200固態(tài)硬盤所采用的東芝TC58NC1010GSB主控芯片。
平時介紹固態(tài)硬盤主控的文章較多,而對于閃存的內部結構,大家所知不多。閃存是如何被主控管理的?他們之間遵循的又是哪一種語言?接下來就以東芝TR200固態(tài)硬盤使用的BiCS閃存為例,一起了解熟悉而又神秘的閃存。
閃存根據接口的不同分為Toggle和ONFI兩類,東芝和三星屬于Toggle陣營,而美光和SK Hynix則屬于ONFI陣營,二者定義了不同的主控-閃存溝通“語言”。下圖為東芝TR200固態(tài)硬盤當中的3D閃存顆粒采用了TSOP封裝,具有成本低、工作穩(wěn)定等特點。
TSOP閃存封裝的兩側共有48個針腳用于供電、控制和數據信號的傳輸。在不同的閃存接口模式下,這些針腳還具備了不同的定義,通常用到的是Toggle DDR2.0定義,閃存接口帶寬400MT/s。
通過這些TSOP針腳,閃存顆粒內的邏輯與控制電路就可以與外接進行溝通。閃存內的控制電路解讀主控發(fā)來的指令,并操控閃存陣列完成相應的閃存讀取、寫入、擦除等動作。
閃存顆粒內的結構是大眾平時很難接觸到的另一個微觀世界。除了邏輯與控制電路外,閃存顆粒中占主要面積的是存儲數據的閃存單元陣列。在LUN、Plane層次,閃存可以充分發(fā)揮并行的優(yōu)勢,實現性能倍增。
在Plane內,閃存單元依據Block、Page編址,這是主控訪問和控制閃存的基礎。
閃存顆粒對外有多個引腳,分別對應了不同的定義和功能,比如CE代表ChipEnalbe,給某個閃存Target對應的CE引腳加上高電平,就可以選中它以便進行其后的操作。下圖所示的閃存讀取過程中,CLE升高的時候可以通過DQ數據引腳將閃存命令輸入到閃存中的命令寄存器。接下來ALE升高,由DQ數據引腳輸入閃存地址。閃存收到讀取命令和命令對應的地址之后,R/B狀態(tài)拉低表示當前正忙。然后是DQS數據選通升高,通過DQ引腳輸出讀取到的數據給主控,最終再由主控處理后回饋給電腦主機。
閃存的設計與制造充滿技術挑戰(zhàn)。作為閃存世界的締造者,東芝目前已經通過96層堆疊與QLC技術實現了最高1.33Tb的存儲密度,單個閃存顆粒的容量最高可達2.66TB。大容量閃存將引領手機走向TB級存儲空間,電腦固態(tài)硬盤也將隨著單位容量成本的降低而得到更高的普及率。下圖為東芝BiCS4 QLC閃存顆粒。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