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泽玛丽无码免费视频,亚洲日韩欧美呀精品A
首頁 > 資訊 > 行業(yè)

AI手機,只是噱頭?

2024/03/14 17:42      微信公眾號定焦 黎明


  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定焦(dingjiaoone),作者 | 黎明,編輯 | 魏佳。

  今年的手機圈很熱鬧,一開年就彌漫著一股火藥味。

  先是三星趕在年前發(fā)布了Galaxy S24系列手機,特意把發(fā)布會開到了蘋果的“后院”——場館距離蘋果總部只有15分鐘車程。

  隨后是開年上班第一天,OPPO CEO陳明永發(fā)布一封氣勢磅礴的內部信,說手機行業(yè)將進入第三階段。同一天魅族宣布,將停止傳統(tǒng)智能手機新項目,全力投入明日設備。

  這個“新設備”,就是手機廠商們正在大力鼓吹的——AI手機。

  各位CEO們,不約而同將AI作為新產品的一大賣點。仿佛在手機倆字前面加上“AI”,就可以把智能手機扔進垃圾桶,就像當年用“智能機”取代“功能機”那樣。而現(xiàn)在開發(fā)布會,不提AI,都不好意思上臺。

  大家對外講的故事也大同小異:把更強的芯片,更大的內存,以及更先進的AI大模型裝進手機,實現(xiàn)一些類似AI對話、AI擴圖的新功能。

  在手機銷量年年下滑、折疊屏賣不動、攝像頭卷不起的當下,AI成為手機廠商打出的一張新王牌。

  拋開手機品牌搶占市場的野心,以及被渲染夸大的營銷,我們需要搞明白,AI手機,到底是不是噱頭?

  AI手機,到底是個啥?

  AI手機,其實就是個概念,而且這個概念還不新。

  早在2017年,手機行業(yè)就鼓吹過一波AI手機,當時廠商們主打AI芯片。

  所謂AI芯片,是帶有神經網絡引擎的處理器,專門用于AI計算,能運行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AI應用。本質上,就是在手機處理器平臺中,新加入的一個擅長神經網絡計算的硬件模塊。

  標志性的事件是蘋果A11芯片量產,并在當年9月被搭載進iPhone8、iPhone8P和iPhone X。華為、高通也緊隨其后發(fā)布了所謂的AI芯片,并爭奪首款AI手機芯片的名頭。

  榮耀則在2017年11月發(fā)布榮耀View10,打出了“你的第一臺AI手機”的口號,一大賣點是搭載了AI芯片海思麒麟970。

  次年5月,中國電信發(fā)布《AI終端白皮書》,試圖對AI手機進行定義,簡言之就是搭載AI芯片、能運行AI應用的就是AI手機,需要具備人臉識別、語音助手、場景識別、系統(tǒng)優(yōu)化等功能。

  手機廠商很興奮,但手機用戶很淡定。從體驗上,AI手機能人臉識別了,玩游戲不卡了,拍照自動美顏了,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不像當年iPhone4橫空出世時徹底改變用戶習慣。所以,概念火了沒多久就消停了。

  今年以來,AI手機的概念再次火熱起來,并逐漸成為行業(yè)共識。這一次的催化劑是大模型。

  華為、小米、OPPO、vivo等廠商,在ChatGPT出現(xiàn)后都宣布自己也在研發(fā)大模型。把大模型技術應用到手機上,就把智能手機變成了AI手機。

  這次也有白皮書,是IDC發(fā)布的,不過OPPO是聯(lián)合發(fā)布方,含金量大家自己品�!禔I手機白皮書》用四項能力定義AI手機:高效利用算力、感知真實世界、自學習、創(chuàng)作。

  歸根到底其實就一句話:具備生成式AI能力的手機。

  總結各大廠商對外的說辭,至少有兩個指標能衡量一部AI手機的含金量。

  首先是能不能裝得下大模型。大模型的參數量很大,動輒百億千億,訓練、推理非常消耗算力,之前這個過程手機帶不動,要在云端完成。ChatGPT、文心一言、訊飛星火等APP,對于用戶在手機上輸入的數據和指令,它們會上傳到云端進行處理,處理完再傳回手機。

  手機廠商一方面把手機的計算能力提高,同時把大模型“做小”,讓模型能部署到本地,直接在手機上運行。這是目前所有手機廠在做的事。去年8月雷軍首次展示小米大模型團隊,宣傳的重點就是小米大模型能在手機上跑。

  其次是能不能運行AI應用。手機廠商們都有個執(zhí)念,想給手機用戶安排一個AI助理。借助AI大模型,語音助手可以具備文本創(chuàng)作、AI擴圖等功能,用戶直接用語音“指揮”就行。小米大模型的第一個應用,是小米語音助手“小愛同學”,蘋果在多年前就推出了Siri,雖然使用效果一言難盡。

  當前行業(yè)里好用的AI應用不多,手機廠商在推語音助手的同時,也在將一些AI功能融入到手機系統(tǒng)中。

  具備以上兩項能力,就相當于具備了生成式AI能力。手機廠商希望達到的終極目標是,通過生成式AI,徹底改變手機與用戶的互動方式——從觸屏變成語音或其他。

  根據以往經驗,手機出現(xiàn)巨大變革往往從交互方式開始。智能手機取代功能手機,是用觸屏取代鍵盤;AI手機取代智能手機,會是用語音取代觸屏。也就是說,以后使用AI手機,不用動手,動嘴就行。比如,直接用語音讓手機訂酒店、門票,用戶不用點開APP就能完成。

  用專業(yè)術語說,AI手機將實現(xiàn)GUI(圖形用戶界面)到LUI(語言用戶界面)的遷移。

  那么,現(xiàn)在有多少手機是“AI手機”?

  手機廠商畫的餅,

  啥時候能吃到嘴里?

  號稱搭載了大模型的新手機,對用戶使用體驗的提升是有的,但不大。它們雖然都被叫做AI手機,但嚴格來說,離真正的AI手機還有差距。

  綜合各廠商的產品介紹,目前手機AI大模型的應用場景,主要集中在文檔總結、圖片處理、信息檢索、文本翻譯等具體功能層面,還不夠“顛覆”。

  比如OPPO的大模型可以協(xié)助用戶總結通話內容,將要點提煉成文字保存在手機便簽中,還可以對照片進行智能摳圖、消除路人。這些功能已被嵌入到最新的Find X7手機中。

  再比如三星剛推出的Galaxy S24系列手機,亮點功能包括“AI同聲傳譯”,你在通話時說漢語,它能實時給對方轉譯成英語;你用手機鍵盤打字,它也可以直接把文字翻譯成相應的語言,目前支持十多種語言。你想搜索照片中的某個小物件,可以圈出來自動搜索。

  vivo、華為、小米等品牌,新產品對外主打的功能大同小異,同質化嚴重。

  從用戶體驗來看,大模型帶來的差異并不明顯。有人調侃:“這不就是增強版的美圖秀秀、谷歌翻譯?”

  對于普通人來說,大模型實現(xiàn)的一些功能,看起來新鮮,但不是剛需。畢竟,沒有很多人需要每天跟外國人打電話,也不需要將通話的全部內容整理成文字,而那些修圖功能,P圖軟件應該很快就都有了。

  所以在早期,對AI手機的需求,可能主要集中在高端商務用戶與內容創(chuàng)作者。這跟ChatGPT類似,有人用它來輔助辦公,提高工作效率,但很多人用不著。

  而要實現(xiàn)這些功能,成本高昂。

  首先是大模型的成本。大模型現(xiàn)在主要是在云端部署、訓練和調用,對計算能力要求極高,手機廠商要么自建計算中心,要么租用大廠的云服務,這是一項長期投入。即便把大模型訓練出來了,后期用戶在使用時,每一次調用都會產生成本。

  vivo副總裁周圍曾說過一個數據:應用一次云端大模型,最低成本也要0.012元,3億用戶每天用10次,一年算下來就是100億元左右的開支。所以手機廠要用端側AI取代云側AI。

  其次是手機的硬件成本。將經過訓練的大模型部署到手機,除了對處理器算力要求很高,還會造成內存、存儲空間的大量占用,能耗也是個問題。所以要在手機上跑大模型,芯片、內存、電池都得升級。

  現(xiàn)在已經有廠商把70億參數的大模型放在了手機上,有廠商號稱能做到百億參數,這一輪軍備競賽打下來,手機的硬件成本必然水漲船高。

  這些成本最終都要用戶買單。未來用戶購買AI手機,除了要為更貴的硬件付費,可能還要為軟件付費。三星就計劃在2025年后對Galaxy AI功能收費。

  現(xiàn)在手機廠商全力推動AI,然而未來AI的載體卻不一定是手機。去年炙手可熱的AI創(chuàng)業(yè)項目AI Pin,其設備跟智能手表差不多大,可以吸附在衣服上,用攝像頭感知環(huán)境,用語音和投影跟用戶交互。AI Pin已經實現(xiàn)了手機廠商對外描繪的未來交互方式,有觀點甚至認為它可能取代手機。

  這不只是手機廠商之間的角逐,所有的智能移動終端,都會參與這場競賽。

  誰在炒作,誰在賺錢?

  這一波AI手機熱,中國廠商最活躍。相比之下,智能手機時代的開創(chuàng)者——蘋果,一直很安靜。它不僅沒推出生成式AI的相關產品,也沒有對外大肆營銷自家大模型。

  蘋果在AI領域的投入其實很大,別忘了七年前同行炒作AI手機時,第一個量產AI芯片的就是它。

  OPPO、魅族、三星等廠商口號喊得響,市場最期待的卻是蘋果的產品。知名果鏈分析師郭明錤稱,將于今年發(fā)布的iPhone16,有望成為蘋果首款AI手機,相關的AI功能很可能與iOS18一同上線。

  此前,蘋果改組了Siri團隊,整合AIGC功能和大語言模型。還有消息稱蘋果放棄造車,將團隊調往AI部門,推動生成式AI項目,這已成為蘋果日益重要的戰(zhàn)略重心。

  蘋果和中國廠商都需要AI手機來提振銷量。數據顯示,今年前六周,中國整體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降7%,其中iPhone在中國的銷量同比下滑24%,市場份額跌至第四位,OPPO和vivo也出現(xiàn)兩位數下滑。

  事實上從2016年開始,中國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已經連續(xù)下滑八年,從當年的4.5億臺一路降至2023年的2.6億臺。2016年四季度是全球手機市場首次負增長,次年中國廠商就開始炒作AI手機。2023年是過去十年全球手機銷量最低的一年,其中中國市場前三個季度都是負增長,然后,AI手機的概念又開始被熱炒。

  智能手機很難再增長了。畢竟,智能手機的普及率已經很高,剩下沒覆蓋的只剩那些落后欠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TechInsights公布的2023年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機廠商的結果,讓很多人大感意外——傳音控股擠掉vivo排在了第五。傳音號稱“非洲手機之王”,產品定位中低端,近年增長迅猛。

  讓用戶更換新手機,總得有一個理由,要么是內存不夠,要么是電池續(xù)航縮減,或者是想體驗一些新功能。過去手機廠商講過曲面屏、折疊屏、攝像頭的故事,現(xiàn)在這些故事已經不夠有吸引力了。

  AI手機是它們找到的新故事,話語權的爭奪再次上演。OPPO喊出“2024年是AI手機元年”,AI手機將和功能機、智能手機的歷史地位并列;魅族用“停止傳統(tǒng)智能手機新項目”來吸引眼球;榮耀推出“魔法大模型”,試圖用技術打敗魔法;小米繼續(xù)在AI攝影上做文章;甚至谷歌都發(fā)布了一款搭載自家AI模型的手機Pixel8系列。

  可以預見的一個場景是,隨著AI功能陸續(xù)上線,新手機會越賣越貴,且越來越多老手機將不支持運行新的應用。手機廠商則希望用戶能盡快更換新手機,引發(fā)一輪換機潮。

  這其中的不確定在于,AI手機的概念能否真正立得住,用戶是否愿意為新功能買單。

  英諾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對「定焦」說,AI手機目前還不成熟,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如果手機端側的算力能跑大模型,可能會催生出一些新的應用。

  這些應用的使用場景、功能,將影響用戶的購買決策。目前來看,行業(yè)里還沒有出現(xiàn)爆款應用。

  創(chuàng)新是值得鼓勵的,手機廠商角逐AI賽道,有可能會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并為手機行業(yè)找到新的增長點。找好發(fā)力點也很重要,要避免用戶感知不到、重復低價值的創(chuàng)新,避免喧囂退去后,新產品成為雞肋。

IT產業(yè)網微信二維碼logo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

分享到微博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一鍵復制
標題鏈接已成功復制

最新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