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Intelligence。
這個名字非常蘋果。蘋果再一次,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 AI 一詞。
在一個半小時的 WWDC24發(fā)布會中,蘋果花費近40分鐘專門介紹 AI,并將其作為壓軸戲份,足以證明蘋果對 AI 的重視程度。這是繼今年初蘋果秘密放棄造車之后,首次在大型活動上公開擁抱 AI。
盡管姍姍來遲,盡管還是期貨,在 AI 功能落地上,蘋果依舊顯現出了不同于別家的思考路徑,更加突出其生態(tài)帶來的系統性,是其它公司無法企及成套的能力。
不過,投資者似乎對于蘋果秀的肌肉熱情并不高。截至發(fā)稿前,蘋果股價下跌近2%。
40分鐘顯然無法完全展現 Apple Intelligence(蘋果智能)的全部面貌,而蘋果也留下了一個“期貨指引”以及中國區(qū)的打法待解開疑問。
Siri接入ChatGPT,還解決了隱私問題?
首先是關于生成式 AI 的功能,你可以直接利用 AI 生成文字、圖片和全新的表情包。盡管蘋果在盡力將功能細節(jié)做出自己的差異化,但逃不出都是其它對手玩剩下的功能。
例如文生圖功能,image Playground 不僅可以識別圖片中的內容,并根據其中元素生成圖片,還提供了素描、插圖和動畫三種風格可選;又如照片編輯提供了 AI 修圖功能,可以智能刪除背景里的人物等元素;還有 image wand,可以把備忘錄中的草圖改編成更精細的圖片,甚至錄音和轉寫功能,也支持在錄音和打電話的時候直接把語音轉成文字......
總之,過去 Android 的 AI 功能,現在 iPhone 終于跟進了。
可蘋果不僅想把失去的拿回來,還想做一些 only Apple can do 的東西——整合為系統級的 AI 理解能力。
簡單的事情,有如讓 iPhone 的通知根據重要程度進行分類,保證用戶不錯過重要的信息。
若是再復雜一些,則是 AI 能夠跨 APP 調用信息,結合蘋果的大語言模型,理解用戶的自然語言,并幫助用戶完成不同的需求。
于是,Siri 在得到該能力后,終于變得更加聰明。它可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也可以理解當前屏幕上的內容,甚至它還能調用不同的 APP。例如當你詢問,去機場接媽媽回家需要多長時間,它便會自動獲取你收到的航班信息,同時根據路況給予你最后的答案。
當然,蘋果也接入了 OpenAI 的 ChatGPT-4o,用戶可以直接免費調用,或選擇綁定自己的 OpenAI 賬戶。如果你是訂閱用戶,還能使用付費的功能。
那么既然是采用了大模型,必然會上云,數據安全問題如何解決?
面對海量的運算,蘋果也沒躲開端云協同。不過蘋果的態(tài)度是“你們覺得上云不安全,我就給你做個安全云”——蘋果推出了 Private Cloud Compute 私密云計算系統。蘋果聲稱用戶的數據不會被云端儲存,蘋果也不會訪問該數據,它們只會被用于處理用戶的任務需求。
超越同行的AI產品邏輯:Personal
蘋果在盡力制造一種認知:世界上可能只有兩種 AI,一種叫蘋果智能,一種叫其它。
盡管包括 Google 和三星在內的 Android 終端公司,都在努力尋找 AI 的落地場景,但大部分的 AI 功能都顯得雜亂,沒有方向感,你甚至能看到一些充數的功能。
蘋果在此次發(fā)布會上清晰地介紹了其 AI 四大核心原則:強大的、符合直覺的、深度整合的、懂得個人的。而“personal”這個詞更是貫穿整個 keynote,幾乎所有的 AI 功能,都是圍繞著這個詞展開。
于是兩種陣營的 AI 落地邏輯,有著更加明顯的對比差異。Android 陣營是在做到他們認為用戶想要的,而蘋果是做用戶正在用的:在原來操作基礎上,賦予 AI 的能力,從而改變使用體驗。
因此比起“尋找落地場景”,蘋果提供的則是為個人服務的系統級 AI。
這種思路,對 AI 的發(fā)展有著更高維度的指引性,從整個操作邏輯上,顛覆了過去手機的使用習慣,真正將 AI 滲透到了用戶每一次點擊屏幕的動作里。
蘋果所建立的系統生態(tài),在轟轟烈烈的 AI 競賽中成為了護城河。以 Siri 為例,用戶每天會對其有15億次的請求。海量的數據,將會是很好的訓練樣本。對于任何一家 AI 軟件公司來說,這都是可望不可及的規(guī)模優(yōu)勢。
換句話說,所有發(fā)生在 iPhone 上的數字痕跡,都會成為它了解你的養(yǎng)分。當時間足夠長,這臺 iPhone 也就足夠了解你,它不再是一臺傳統的 iPhone,而是能夠理解你的意圖,甚至可以做到不言自明,主動為你提供意見。
這是一臺懂得用戶的、具象化的 Samantha——有意思的是,keynote 里的 Siri 圖標變得與《HER》里的 OS1.0有幾分相似之處。
無法回避的關鍵問題
有兩件事情,我們無法否認。
其一,蘋果在 AI 這件事情上入局確實晚了。
在 WWDC24之前,分析師郭明錤指出,基于云端的 LLM 模型通常需要更長的訓練時間,這可能意味著蘋果的服務器端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將分階段推出,而不是在發(fā)布時完全推出。
事實確實如此,Apple Intelligence 是個“期貨”,英文版本將于今年秋天上線,而其他語言則需要明年才會有后續(xù)。這也意味著無論 Apple Intelligence 有多么誘人,多么華麗,大中華地區(qū)的蘋果用戶至少得等半年才可以用上。
其次,可以預見的是,蘋果隱私問題將不斷接受挑戰(zhàn)。盡管蘋果給端云協同打了補丁,試圖用 Private Cloud Compute 來消除用戶對隱私問題的顧慮,但在未來依舊會被質疑。
WWDC24結束后,Elon Musk 在社交媒體上連發(fā)數條動態(tài)狂噴蘋果與 OpenAI 的合作,并稱“如果蘋果在系統上整合進 OpenAI,那么蘋果設備將會在我的公司被禁用”。
而這一問題在大中華區(qū)更加值得被重視。此前有傳聞稱,蘋果將在國內與百度進行合作,使用對方的 AI 功能/大模型,也引起了部分用戶的討論。
其二,蘋果的確擁有全球最好的軟硬件整合能力以及難以估量的設備潛力。
蘋果目前在全球擁有22億臺活躍設備,其中 iPhone 約為13-14億,這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蘋果所擁有互聯互通的設備生態(tài),為 AI 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地。
從經濟回報的角度來看,蘋果智能要求設備必須搭載 A17Pro 和 M1之后的芯片,舊設備根本不支持。
在這一波 AI 大潮之下,如果 Apple Intelligence 有足夠的吸引力促使蘋果老用戶遷移至自研芯片平臺上來,那么這部分用戶所帶來的效益將會非�?捎^。
移動設備的 AI 之爭是否會在今年9月開始分野,我們還不得而知。但庫克所帶領的蘋果,在他口中依舊是“Game changer”。
Apple Intelligence 或許是繼 iPhone X 之后,蘋果奪回領先地位的最佳窗口。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