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大蔚
編輯|凱旋
3月1日,廣汽三菱汽車有限公司近日發(fā)生工商變更,企業(yè)名稱變更為湖南智享汽車管理有限公司,同時三菱自動車工業(yè)株式會社、三菱商事株式會社退出股東行列。變更后該公司經營范圍新增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機械零部件銷售等,由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注冊資本19.47億人民幣。
此前,廣汽三菱重組曾引發(fā)廣泛關注。廣汽集團公告稱,將以1元對價受讓三菱自動車工業(yè)株式會社、三菱商事株式會社持有的廣汽三菱30%、20%股權,受讓完成后廣汽三菱將成為公司全資子公司。
沒有意外,廣汽三菱還是退出了中國市場。在新能源的沖擊下,老牌車企和合資企業(yè)正面臨巨大沖擊。
為埃安產能鋪路
2023年10月24日,三菱汽車在公司官網率先發(fā)布了一則關于中國業(yè)務結構變動通知。
三菱汽車表示,在過去2~3年里,中國汽車產業(yè)面臨急劇的市場變化,向電動車的過渡比預想的還要快,公司計劃在2022年12月投入新型車等挽回銷售,但計劃未達標,從今年3月開始為了調整庫存,停止了工廠的運轉。
基于此,三菱汽車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的戰(zhàn)略,并終止中國三菱品牌車輛的本土化生產。
隨后,廣汽集團發(fā)布了關于廣汽三菱的重組公告。公告稱,將以1元對價受讓三菱自動車工業(yè)株式會社、三菱商事株式會社持有的廣汽三菱30%、20%股權,受讓完成后廣汽三菱將成為公司全資子公司。
從明面上看,廣汽集團象征性意義上的用了1塊錢就將廣汽三菱的所有股權收入囊中,但加上債務償還,以及處理善后事物的資金數額,廣汽集團為了接盤廣汽三菱,總共需要付出至多18.02億元的代價。
廣汽三菱有多少債務?截至2023年3月31日,廣汽三菱經審計總資產為41.98億元,總負債為56.13億元,凈資產為-14.14億元。廣三銷售公司截至2023年3月31日,經審計總資產為4.96億元,總負債為17.17億元,凈資產為-12.21億元。
交易完成前,三方股東將共同向廣汽三菱及廣三銷售公司增加投入貨幣資金用于目標公司清償現有部分債務(含經銷商、供應商等補償),其中廣汽集團投入不超過15.77億元,其他兩方股東投入總額不少于廣汽集團所增加投入金額。
為了給已經購買了廣汽三菱的車主提供持續(xù)的備件和售后服務,廣汽集團還向廣三銷售公司增資2.25億元,總計投入了18.02億元。
而廣汽集團投入巨資,是準備利用廣汽三菱工廠現成的生產線為廣汽埃安擴產。
廣汽集團表示,廣汽三菱的生產設施和場地將以1.3億元/年的價格出租給廣汽埃安,幫助廣汽埃安“解決產能瓶頸,節(jié)省新建工廠時間及投資成本,抓住新能源汽車發(fā)展的市場機遇。”
公開資料顯示,原廣汽三菱工廠產能已達到20萬輛/年,廣汽埃安將利用廣汽三菱工廠實現增產擴能,產線改造利用后,廣汽埃安將形成60萬輛/年的基本產能,為廣汽埃安埃安實現2025年產銷100萬輛的戰(zhàn)略目標提供支撐。
廣汽集團表示,“此舉將最經濟、最快速地為埃安高質量發(fā)展擴能,加速推動廣汽集團新能源事業(yè)發(fā)展。”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廣汽埃安整車產銷數量已突破100萬輛。而廣汽埃安2019年4月份才開始投產,目前已經成為了廣汽集團新的增長極。面對銷量的不斷增長,廣汽集團急需為其擴充產能。而此時,收購并拆解廣汽三菱就成為了一個很好的選擇。與此同時,廣汽三菱也避免了解散清算,不失為一個雙贏方案。
敗于電動化產品攻勢
官方資料顯示,廣汽三菱成立于2012年,是廣汽集團、三菱汽車以及三菱商事共同設立的合營企業(yè),股權比例為50:30:20,主要從事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的研發(fā)、生產、銷售并提供相應的售后、咨詢和技術服務等業(yè)務。
在廣汽三菱成立后,陸續(xù)推出了包括勁炫ASX、帕杰羅以及帕杰羅·勁暢等車型,并在2016年上市了紅極一時的國產第三代歐藍德,該車的推出也使廣汽三菱的銷量直線上升。2017~2019三年間,廣汽三菱年銷量分別為11.73萬輛、14.4萬輛、13.3萬輛。廣汽三菱銷量在2018年達到了14.4萬輛,創(chuàng)下三菱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的最高銷量紀錄。
不過除了歐藍德之外,廣汽三菱推出的帕杰羅、新勁炫、奕歌以及新能源車型阿圖柯等幾款車型表現一般。
隨著歐藍德產品逐漸老化,廣汽三菱競爭力和銷量同步下滑,尤其是最近幾年新能源高速發(fā)展,一些二三線合資品牌遭遇強烈沖擊,廣汽三菱遭遇重挫。
自2020年起,廣汽三菱銷量急轉直下。官方數據顯示,2020~2022年,廣汽三菱銷量分別為7.5萬輛、6.6萬輛、3.36萬輛,同比分別下滑43.62%、11.99%和49.13%。尤其2022年,3.36萬臺的年銷量創(chuàng)下銷售新低。
進入2023年,國內車市“內卷”加劇,電動化產品攻勢強勁,廣汽三菱面臨的境遇更加窘迫,產銷皆出現了停滯,甚至一度傳出停產、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聞。
數據顯示,2023年6月,廣汽三菱銷量僅326輛,上半年累計銷量1.20萬輛。自2023年4月起,廣汽集團連續(xù)三個月的產銷快報中未單獨披露廣汽三菱相關數據,后者與日野、合創(chuàng)等合資品牌共同歸入“其他”類目。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能源汽車競爭對手,廣汽三菱新能源轉型緩慢。直到2022年3月,廣汽三菱才在國內推出了第一款新能源車型——阿圖柯,一輛定位為硬派純電的SUV車型,售價19.98萬和22.98萬,續(xù)航分別為500km和520km。但很顯然,它已經失去了上桌的時機,并沒有受到消費者認可。
連續(xù)的銷量下滑,巨大經營壓力之下,廣汽三菱表示,“公司對中國戰(zhàn)略進行了徹底的重新審視,并終止中國三菱品牌車輛的本土化生產”。
隨著三菱汽車退出廣汽三菱,也意味著三菱集團在中國的整車業(yè)務正式終結。以后只有湖南智享,沒有廣汽三菱。
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十幾年前,三菱在國內市場還是主流品牌。隨著三菱在華汽車業(yè)務的掉隊,以及電動化的普及、國產自主品牌的強勢反撲,三菱汽車在中國市場如今已被擠到邊緣地帶,銷量持續(xù)低迷背景下,三菱汽車退出中國市場,已成必然。
合資汽車敗走中國
廣汽三菱只是二三線合資品牌的一個縮影,隨著國內新能源市場的爆發(fā),一些和廣汽三菱境遇相同的企業(yè),銷量開始巨幅下跌,營收也大不如從前。
2022年7月18日,廣汽集團與全球第四大汽車制造商Stellantis共同宣布,由于廣汽菲克近幾年持續(xù)虧損,且2022年2月以來一直無法恢復正常生產經營,雙方正在協(xié)商有序終止合資公司。這意味著,廣汽菲克將從合資模式中脫身,退出中國市場。
廣汽謳歌,作為本田汽車的高端品牌,曾經以豪華和科技感著稱,但是隨著國產品牌的崛起,謳歌在中國市場上的表現卻越來越不盡人意。終于在2022年4月,廣汽謳歌發(fā)布了退出中國市場聲明,宣布2023年正式停止汽車生產及銷售時,目前其官網已無法打開,謳歌品牌已正式退出中國市場。
長安鈴木,因為不肯向中國市場低頭,不愿意適應中國用戶日益增長的需求,在2018年9月4日,以1元的象征性價格將其在中國的股份賤賣給了長安汽車,黯然退出了中國市場。
在廣汽菲克和廣汽謳歌先后撤出中國之后,江蘇悅達起亞早前也被爆出公司資不抵債,管理層輪休1年的尷尬境地。
比起廣汽三菱工廠還有埃安接手的“優(yōu)雅”退場,另一家合資車企就比較慘了。
北京產權交易數據顯示,北京現代再次下調了其重慶工廠的轉讓低價,從一開始36.84億元的掛牌價,到第一次流拍后下調至25.8億元,再到最新轉讓底價的19.17億,相當于五折出售,但依舊沒有人接盤。
自2022年以來,謳歌、三菱、廣汽菲克、寶沃、雷諾、鈴木相繼退出中國市場。目前,在華發(fā)展處于淘汰邊緣的合資品牌依然不在少數。
而另一端,我國自主汽車品牌的銷量和市占率正在逐年提高。中汽協(xié)數據顯示,從2020年的38.4%、2021年的44.4%、2022年的49.9%到2023年的56%,再到2024年1月的60.4%,中國品牌市場份額不斷刷新紀錄。
以廣汽集團為例,其合資板塊業(yè)績承壓,但自主品牌迅速補位,自主品牌廣汽傳祺、廣汽埃安已經成為新的產銷增長品牌,被譽為“雙子星”。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2022年業(yè)績溝通會曾指出,中國汽車市場現存148個品牌,其中中國品牌有114個,外資品牌有34個,而20%的頭部企業(yè)占據著超90%的市場份額,市場競爭格局正從原來歐美日德韓中“六分天下”向中國品牌獨占鰲頭轉變。
不僅如此,2023年,我國已成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而形成這一局面的關鍵正是新能源轉型。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多家合資品牌逐漸邊緣化甚至退出中國市場,而中國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愈發(fā)強勢。當然,對于國產燃油車品牌,沖擊同樣存在。
廣汽三菱的重組也再次給合資車企敲響警鐘,“不變則死,變則活”,任何車企都難逃電動化時代的考驗,裹足不前的車企業(yè)必然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fā)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海報生成中...